專家簡介:劉振洲,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電氣工程師/安全防范設計評估師二級教師;廣西建筑業智能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南寧市電氣自動化協會副理事長。從事強、弱電及安防工程設計二十多年。近年來發表論文《數字視頻實時監視系統的設計探討》、《建設城市應急聯動系統應注意的若干問題》;作為編委之一參與《數字城市建設》一書的編寫。
記者:您是廣西建筑業智能化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廣西地區的智能建筑發展近年來發展迅速,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本地智能化發展情況及廣西安防行業的相關情況。
劉:我對廣西建筑智能化發展的情況總結了三點:一是市場發展迅猛,需求趨旺;二是有顯著亮點:某些項目的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某些論著和應用開了先河;三是存在明顯不足:從業企業和人員缺、產品少、水平有待提高。
記者:從目前的安防技術來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是安防系統的發展趨勢,請您談一下數字化安防這方面的情況。
劉:這里我想先談談安防系統的“四化”導向,然后重點針對在網絡時代安防系統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構建數字化安防系統提出一些個人看法。
安防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正成為主流的應用,其使用便捷、管理高效、聯網易行、擴充良好等優異的系統性能廣為人知,并朝集成化、智能化方向邁進,這就是所謂的“四化”。然而,在數字化網絡化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安防系統的結構特點、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認識模糊,誤認為數字化、網絡化程度越高越好,偏重了使用便利性而輕忽了安全可靠性等。在此,有必要對四化進行一些解讀。
一、我們首先來談談“四化”的真正意義
“四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滿足系統的大范圍、大面積、多層次、多功能應用和綜合管理的需求,它是實現系統功能多樣化、提高系統整體效能的有效手段。
1、數字化作為“四化”之首,它是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前提和基礎、同時有利于系統的集成,因此,在應用中應首先予以考慮;
2、網絡化和集成化便于系統的遠程監控、多級管理和聯動報警,也有利于整合原有資源和其他系統資源,在應用中可根據用戶情況酌情取舍、配置,這里應注重的是須考慮現在及將來的軟硬件的接口和兼容問題;
3、智能化是系統的高級形式,一般包括系統管理的智能化和探測信息識別的智能化。其目的是使系統的人工管理轉變為機器的自主管理、使信息的視聽解釋轉變為機器解釋。對于規模較大、監控點數較多的系統,在應用中尤應著重配備,至少應考慮配備一個良好的智能化應用平臺。
二、其次,在當今的網絡時代應怎樣去構架數字化安防系統?
第一,對網絡系統應該是利用而非依賴!
安防系統應遵循“自成系統、獨立運行;可靠優先、兼顧易用”這樣的原則。即系統不依賴其他任何輔助設備(或系統)獨立工作、其運行不受其他輔助設備(或系統)的影響;同時分清系統的主次要求。
第二,分清系統結構,重點辨別何為利用、何為依賴。
系統結構分類:由于計算機網絡的廣域性,對以網絡為運行平臺的數字安防系統的結構劃分宜引入“前端系統”的概念。所謂“前端系統”, 可定義為從前端探測設備至最前沿的控制處理/監視存儲設備為止的系統,或者說是在某個區域范圍內設立一個前端控制中心(可稱之為“分控中心”)或配置一些前端控制設備,所轄區域內的前端設備均由分控中心(或控制設備)控制處理,形成一個基本的單元系統。這樣,無論多么復雜的數字系統均可根據前端系統的有無劃分為“有前端系統的系統”和“無前端系統的系統”兩類――這樣的概念及劃分是我在今年的“第九屆中國安防論壇”中發表的《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的系統設計分析》一文中提出來的。
有前端系統的系統(簡稱“有前端系統”):如DVR、集中式視頻服務器與模擬攝像機組成前端、然后再與網絡連接的系統。其主要特點是可不易受系統外其他系統和設備的影響,因而系統可靠性較高,適用于高風險防護對象的監控。
無前端系統的系統(簡稱“無前端系統”):如IP攝像機與網絡構成的系統。其系統主要特點是擴展性好、易實施(易接入),但系統依賴計算機網絡工作,系統可靠性主要取決于網絡的可靠性,建議用于普通風險防護對象的監控。
很明顯,有前端系統對網絡是利用多于依賴、而無前端系統則是依賴重于利用。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怎樣去組建數字化安防系統,我總結出 “重前輕遠、結構轉化、低視高能”,系統設計時應著重考慮這三個方面。
1、“重前輕遠”的系統結構
“重前輕遠”即是重前端、輕遠程;所謂“前端”,即前端系統;所謂“遠程”,即前端系統以外的其他上位系統。
前端系統尤如一棟大樓的基礎,系統穩定可靠首先取決于前端系統。因此,首先應把設計的重心放在前端--這就是所謂的“重前端”。前端系統應盡可能做到不依賴于其它任何輔助系統(如計算機網絡),能獨立完成探測、監視、控制、存儲等基本工作內容;實行高質量、高可靠性的信息傳輸和存儲。如網傳應采用可控的認證傳輸、存儲宜采用可靠性較高的RAID模式存儲;能實現所轄范圍的集中管理,并能與相關的安防子系統實現聯動。
遠程系統往往多用于系統管理/值守監督/指揮調度/信息共享。所謂“輕遠程”并不是輕視這些安防工作內容,而是說其可靠性相對前端系統而言要求較低,系統構成可簡潔一些,避免形成“頭重腳輕”的系統。
2、“結構轉化”的靈活運用
在許多場合,有前端系統和無前端系統是可以轉化的,可酌情而定,舉例說明:
某些系統是在原有的網絡平臺上建立的,如學校校園的視頻監控系統。普通區域采用IP攝像機直接實行網絡監控當然是最簡單易行的做法,但重要場所則應作適當的改進和轉化,把攝像機由無前端系統轉化為有前端系統。大多數情況下要實現類似的轉化是完全可行的,只需在網絡設備間增加一些設備即可。
3、“低視高能”的中心配置
即降低對監視(監聽)設備的要求、加強系統的智能化建設,減少系統對值守人員視聽覺的依賴,盡量避免人為的錯漏。有些地方的系統控制中心,投入大量的資金設置了繁多的監視屏、甚至是配備了豪華壯觀高清的大面積屏幕墻,試想,這樣做除了給視察者帶來面子、讓參觀者發出感嘆者外,對安防系統本身能帶來什么有實際意義的效用呢?因此,系統設計中應簡化視聽設備、同時增加智能識別內容以便將視聽解釋轉變為機器解釋,提高系統的實用性--這也恰恰說明了智能化是系統發展方向的一個主要原因。
記者:您從事安防設計工作十余年。先后負責了廣西多個中、大型監獄的安防系統設計和多個園區的智能化、安防系統設計。請您談下在這十幾年的設計工作中,給您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劉:我最深的體會是--因地制宜、以我為主。
首先,因地制宜是指建設項目設計要有針對性,即要注重建設單位的防控特點。
根據規范,安防系統設計前須進行現場勘查。一般將調查結果以填表的形式展現,形成“用戶基本情況調查表”、“ 用戶安全防范需求調查表”、“現場環境調查表”,即所謂的“安防三表”。安防三表基本上反映了用戶的防控特點。
在安防三表的基礎上,重點對如下幾方面的防控特點進行調查分析:
1、用戶防護風險等級:防護等級的高低與系統的可靠性要求成正比,在設計中應據此來決定系統模式的選用(模擬/數字/模數結合?單系統/雙系統?)及關鍵設備的熱備配置(分析哪些是關鍵設備?是否需要作熱備?如何進行冗余切換?);
2、用戶單位組織結構:按其組織管理模式來決定系統結構。如對于高層/中層的兩級管理單位,若無特殊要求時一般以總控/分控的二級系統構架與之對應;
3、前端監控點、探測點的布點情況:數量的多少、分布的集散、距離的遠近首先是影響系統設備的選用,進而影響系統的構成;
4、原有資源的可利用情況:為使系統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對原有資源進行可利用分析,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系統的構成。
其次,“以我為主”是指系統方案設計應以國家相關規范和標準及建設項目的特點為依據、以建設項目的要求為目標,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術和積累的經驗,對市場現有的系統設備擇適選用,從積極主動的角度去構架一個系統,而不是消極被動地依賴于某些公司的某些系統設備、生搬硬套。這就是所謂的“以我為主”而非“以設備為主”。
記者:您曾獨著及參與編寫了很多優秀的行業論文和書籍,如論文《數字視頻實時監視系統的設計探討》、《建設城市應急聯動系統應注意的若干問題》、《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的系統設計分析》及著作《數字城市建設》等,請您談下在您創作編寫這些書籍時的感受?接下來有沒有出書的計劃?
劉:寫作的目的是為了什么?職稱?名利?奉獻?不過無論是什么,我想能留下一點東西、提出一些問題與同行們討論總是好的。我寫作主要看時機,這時機就是依賴于平時的積累、總結、歸納、提煉和升華,只有到了積累總結到一定的程度和提煉升華到相當的高度我才會去寫。如在今年 “第九屆中國安防論壇”中發表的《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的系統設計分析》一文就是多年經驗的總結,時機成熟時一氣呵成完成的。所以說以后是否繼續寫文章或出書,只能看條件和機會,一切隨緣吧!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